焦点!贺克斌:未来的技术研发和新技术逐渐进入市场是实现“双碳”目标最关键的因素

中国发展网讯 在6月20日举办的2023年第二期国是论坛之“能源中国”上,中国工程院院士、清华大学碳中和研究院院长贺克斌发言时指出,未来的技术研发和新技术逐渐进入市场是实现“双碳”目标最关键的因素。

近年来,全球气候投融资快速增长,以2021年、2020年为例,全球能源转型总投资、全球绿色债券的发行规模和全球碳市场总额两年相比增幅都在50%至100%的水平,快速推动新技术进入市场。贺克斌介绍,根据清华大学对实现碳中和目标中国的能源投资进行的分析,为实现2℃和℃的温控目标,中国在2020年至2050年之间总投入需求分别达到127万亿元(人民币,下同)和174万亿元。


(资料图)

贺克斌表示,气候变化正在加剧气象灾害发生,使全球经济损失大幅增加。碳中和已经成为对未来全球社会经济发展具有重大影响的全球性行动计划。

贺克斌表示,以资源量来看,以风、光为代表的非化石能源足以支撑或远远超过了实现碳中和全球所需新能源的量。虽然每个国家都拥有一定程度的风、光资源,但谁能更早、更好利用风、光,完全取决于谁能够抢先建成支撑大规模稳定使用这种新能源的技术体系。

针对中国如何实现碳中和目标这一问题,贺克斌提出以下多方面措施:

一是资源增效减碳,即节能与能效提升,当前中国与国际水平相比还有提升空间,应进一步推动能耗下降,同时,循环经济、无废城市等重大行动会带来非常显著的减碳效果。

二是能源结构降碳,即中国未来的能源结构从以现在的以化石能源为主逐步走向以风、光为代表的新能源为主,根据对中国资源量的分析,未来支撑中国实现碳中和,以风、光为代表的新能源的资源量也是足够的。

三是地质空间存碳,即使到了接近2060年实现碳中和目标、中国以非化石能源为主的时候,仍然会保持一定比例的化石能源,它们产生碳的排放将会通过碳捕集、利用和封存来解决。中国六大盆地和其在合理的工程半径中所拥有的相关产业,通过制定详细的技术方案,可以承担一定量的储存碳任务。

四是生态系统固碳,这与现在的山水林田湖草沙生态建设任务是一致的。

“前述四个减碳都是技术性的减碳。”贺克斌表示,任何技术要有序地进入市场都需要两个牵引力:一个是政策,一个是市场的机制。

从政策层面看,全球各类政策的制定都会对未来的投资和技术发展走向产生重要影响。去年7月16日,中国启动全国碳交易市场,标志着中国开启了从碳有价走向碳涨价的进程,这将成为各类技术减碳、低碳、负碳、零碳技术进入市场非常关键的驱动力。

从市场机制看,贺克斌表示,根据科技部分析,以减碳、减排的贡献看,已经商业化的技术占三分之一,中试示范阶段占三分之一,还有三分之一在概念和研发阶段。“可以说,未来的技术研发和新技术逐渐进入市场,是实现‘双碳’目标最关键的因素。”

标签:

x 广告
x 广告

Copyright ©  2015-2023 今日城市网版权所有  备案号:沪ICP备2023005074号-40   联系邮箱:5 85 59 73 @qq.com